井點降水,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種方法。故又稱井點降水法 在基坑開挖前,在基坑四周埋設一定數量的濾水管(井),利用抽水設備抽水使所挖的土始終保持干燥狀態的方法。 一般用于地下水位比較高的施工環境中,是土方工程、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,能疏干基土中的水分、促使土體固結,提高地基強度,同時可以減少土坡土體側向位移與沉降,穩定邊坡,消除流砂,減少基底土的隆起,使位于天然地下水以下的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能避免地下水的影響,提供比較干的施工條件,還可以減少土方量、縮短工期、提高工程質量和保證施工安全。井點設備主要包括井點管(下端為濾管)、集水總管和抽水設備等。
西安降水公司井點管采用Φ60×5長6.0m無縫鋼管。管下端配2.0m濾管,濾管采用與井點管同直徑鋼管,井點管和濾管之間連接鋼制管箍,與集水總管連接用耐壓膠管,濾管鉆梅花孔,直徑5mm,距15mm,外包尼龍網(100目)五層,鋼絲網二層,外纏20#鍍鋅鐵絲,間距10mm。? 集水總管為內100—127mm的無縫鋼管,每節長4米,其間用橡皮套管連結,并用鋼箍接緊,以防漏水,總管上裝有與井點管聯結的短接頭,間距0.8米—1.2米。每套抽水設備有真空泵一臺,離心泵一臺,水氣分離器一臺,每套井點降水設備帶70根井點降水管。井點降水區別輕型井點、噴射井點、大口徑井點、電滲井點、水平井點,按不同井管深度的井管安裝、拆除,以根為單位計算,使用按套、天計算。 (1)井點套組成輕型井點:50根為一套;噴射井點:30根為一套;大口徑井點:45根為一套;電滲井點陽極:10根為一套。 (2)井點間距應根據地質條件和施工降水要求,依施工組織設計確定,施工組織設計沒有規定時,可按輕型井點管距0.8m,噴射井點管距2-3m確定。
1、井點布置:
對于鐵路橋涵的基礎在地下水豐富地段,一般采用單排環型布置,利用單排井點降水,降水深度不宜超過5m。
首先進行基坑處原地面標高的測量,根據地面標高及基底設計標高確定基坑開挖深度,計算開挖坡率及開挖尺寸,依據開挖尺寸,在距離基坑邊緣約1.0m處,布置井點吸水管位置。
2、高程布置:
井點吸水管的濾水管必須埋設在透水層內,埋設深度可按下式計算:H1≥h2+h1+il1(m)
h2:井點管埋置面至基坑底面的距離
h1:基坑底面至降低后的地下水位線的距離,一般取0.5~1.0m
i:水力坡度,環型井點降水一般取1/10
l1:井點管距基坑中心的水平距離(m)
按照上式計算出來的H1值,一般情況不超過6m,井點管露出地面高度不超過0.3m,如果大于6m,則要降低井點系統頂面標高。
3、施工順序:
測量放線 挖井點溝槽 沖孔 下設吸水井點管 灌填粗砂濾料 鋪設集水管 連接集水管與井點管 安裝抽水設備 試抽 正式抽水 基礎施工 撤離井管
利用4KW高壓水泵,通過軟管與一根特制的Φ40鋼管相連,鋼管端部設有噴水孔,由兩名操作工人手持鋼管在集水管位置上下抽動,直至成孔,成孔深度一般比濾管深度0.5m,沖孔時注意沖水管垂直插入水中,并做左右上下擺動,成孔后立即拔出Φ40沖水管,插入井點管,坍塌,集水管放入完成后,向孔內灌入少量粗砂,保證流水暢通。
每根井點管埋設完成后應檢查其滲水性能,檢查方法為,在正常情況下,井點口應有地下水向外冒出;否則從井點管口向管內灌清水,看管內水下滲情況,如果下滲越快,說明該管質量優良。
然后鋪設Φ30集塑料管,集水管與井點水管之間的連接采用L=1.2m,Φ40的橡膠軟管連接,兩頭用鐵絲擰緊,外涂抹黃泥,以防漏氣,最后連接真空水泵進行試抽。
降水原理:
沿基坑四周每隔一定間距布設井點管,井點管底部設置濾水管插入透水層,上部接軟管與集水總管進行連接,集水總管為Φ63管,周身設置與井點管間距相同的Φ32吸水管口,然后通過真空吸水泵將集水管內水抽出,從而達到降低基坑四周地下水位的效果,保證了基底的干燥無水。
降水設備:
井點管、連接管、集水總管、濾料。